云梦县境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、江汉平原东北部,县境北接安陆市、西界应城市、南望汉川市、东邻孝南区。县境处于东经113.37'—113.52',北纬30.45'—31.12'之间,县境南北间距52.8公里,东西间距19.8公里,面积604平方公里。2023年,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.12亿元,增长4.0%。
云梦县地貌形态总体为平原。全境地势北高南低,高差不大,最高处为境东北的枫梓岗,海拔76.2米,最低处为县东南的北湖垸,海拔19.0米。
云梦县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区过渡性气候带,四季分明:春暖、夏炎、秋爽、冬寒。年均气温16℃,年均日照量1993.6小时,年均降雨量为1074.5毫米,无霜期年均为247天。全县土壤成土母质以第四纪松散沉积物、河湖相冲沉积物为主,占全县总面积的98%以上。土壤质地以中壤和轻壤为主,呈微酸性适合多种植物生长。
云梦县辖9镇3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,2023年底,全县户籍总人口55.34万人,常住人口42.55万人,城镇化率58.07%,是全省国土面积最小、人口密度最大的县市。
云梦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。云梦置县于西魏大统十六年(公元550年),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。县府驻地曾是楚国的别都、秦朝的禁苑、汉晋的郡治,城东现存有著名的楚王城遗址。春秋时期楚国名相斗子文,中华“二十四孝”之一的汉孝子黄香,被孙中山誉为“盖世之杰”的辛亥革命先驱吴禄贞,均诞生于云梦。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,被列为建国50周年全国十大考古重要发现之一,2017年入选中央电视台《国家宝藏》栏目,并作为全国9件国宝之一在故宫博物院箭亭广场特展;东汉陶楼被录入全国中学历史教科书。
云梦沃野平川,物产富饶。素有“鱼米之乡”的美称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,尤以岩盐、芒硝、石膏为“云梦三宝”,其中岩盐储量107亿吨,石膏储量7000万吨,钙芒硝储量6000万吨。
云梦区位优越,交通便利。316国道、317国道、福银高速(G70)、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(武汉六环线)、孝仙洪高速(S43)穿境而过。京广铁路、京珠高速公路(G4)擦境而过。武西高铁、汉十城铁、汉丹铁路分别在云梦设有二等和三等车站。县城区距武汉市中心城区70公里,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50公里,处于武汉城市圈“一小时通勤圈”。
21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 云梦县招商引资实现“开门红” 25-01-10
1月9日,云梦县举办2025年招商引资“开门红”项目集中签约活动,21个项目集中签约 ,总投资126.52亿元,为新一年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县“四大家”领导高文峰、方超、栾玲、杨红成、尹亮等...
云梦县支持小微企业融资“千企万户大走访”活动告知书 24-12-11
云梦县支持小微企业融资“千企万户大走访”活动告知书.docx
云梦2022年-2026年发展规划
工作总的目标:打造武汉城市圈“云谷”、建设孝感多元支撑的中心支点、跻身全省二类县市先进行列。
主要路径: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主线,实现工业链群化、农业农村现代化、文旅产业化、城镇功能化“一主四化”发展路径。
“党建引领”是云梦改革发展事业的根本政治保证。
“工业链群化”是县域经济较快增长的关键措施。
“农业农村现代化”是云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。
“文旅产业化”是云梦未来发展的潜力优势。
“城镇功能化”是提升云梦魅力的必然选择。
锚定工业链群化。延链聚群壮大“161”工业支撑,即:“云谷”+新材料、汽车零部件、医药食品、绿色建材、城市矿产、皮草服饰六大产业+现代化工。
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。紧扣一个总纲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突出“四链增值”目标,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。聚焦延长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、打造供应链;聚焦头部企业,内外发力“招大引强”,培育壮大龙头企业;聚焦精深加工,持续强链补链延链;聚焦资源整合,强化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、品牌强农。
提振文旅产业化。立足全局擘画全域旅游,建立“一城崛起、三馆辉映、三圈成环、四村点缀”的全域旅游格局,打造全国旅游名县。
聚焦城镇功能化。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,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县城品质,推进人口集中、产业集聚、功能集成、要素集约,努力把城市难点变成发展支点。